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人生的暮年。养老,这个关乎每个人最终归宿的话题,正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如今,我国老龄化的浪潮汹涌澎湃,犹如一场无声的变革,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据相关预测,在 2035 年左右,一个庞大的数字 ——4 亿,将成为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规模,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将强势突破 30%,宣告着重度老龄化阶段的来临。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化,更意味着养老服务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政府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趋势,积极行动起来,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及时雨般纷纷出台,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掷地有声地强调要全力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大力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的深度发展。国务院也重磅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旗帜鲜明地将养老服务置于重要位置,彰显其在社会发展蓝图中的关键意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青海省消协联合四川省消委会和重庆市消委会,共同开展了一项意义深远的 “居民养老现状线上消费调查”,通过官方微信平台广泛推送问卷,在 2024 年 10 月 11 日至 18 日这短短 8 天内,收集到了 18789 个饱含民众声音的有效样本,为我们揭开居民养老现状的神秘面纱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让我们先将目光聚焦在老人们的居住模式上。调查结果显示,家庭,依然是大多数老人的温暖港湾。其中,与配偶及子女等共同居住的老人占比达到 24.57%,成为最为常见的居住方式;与孙辈共同居住以及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占比分别为 22.10% 和 20.38%,这反映出家庭结构在养老方面的多元支撑;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比 19.51%,独居老人占比 2.11%,而选择在养老机构居住的老人占比 11.33%。每一种居住方式背后,都承载着老人不同的生活需求和情感依托。再深入探究老人们的身体状况,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摆在眼前:57.22% 的老人在生活中需要他人的照顾。其中,需要部分照顾的老人占比高达 44.93%,他们在日常生活的某些方面需要援手;主要依靠别人照顾的老人占比 12.29%,这部分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令人欣慰的是,仍有 42.78% 的老人生活能够自理,他们在晚年生活中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老人们的养老服务需求究竟呈现出怎样的态势呢?医疗服务和餐食服务无疑是重中之重。慢性病诊疗及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的需求占比高达 38.87%,这反映出随着年龄增长,老人们对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疗的迫切需求;餐饮服务、老年饭桌等餐食服务的需求占比 36.05%,良好的饮食保障是老人健康生活的基础。此外,日间照护服务或者托管服务以及家政清洁等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也较为显著,占比分别为 30.20% 和 24.43%,这些服务能够帮助老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而法律咨询或援助等法律服务的需求相对较少,仅占 2.52%。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居家(上门)养老以其独特的优势赢得了 73.72% 老人的青睐。老人们渴望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安享晚年,享受家人的关爱与陪伴,这一比例背后,是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纽带的深深眷恋。而倾向于机构养老的老人占比 26.28%,他们大多从观念上认同机构养老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希望在专业的养老机构中获得全方位的照顾。
在养老消费领域,又有着怎样的景象呢?超过半数(52.65%)的老人拥有养老消费经历,这一数据反映出养老服务市场的活跃度在逐渐提升。在这些有消费经历的受访者中,每月养老服务花费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其中,每月花费在 1000 - 3000 元之间的消费者占比最多,达到 54.59%,这成为养老消费的主流区间;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仍有 16.65% 的消费者在进行养老消费时,未对机构或人员资质进行验证,这无疑为养老服务消费埋下了风险隐患。从消费者对养老服务的评价来看,总体满意度仅为一般水平,均分 69.41 分。其中,服务质量和效果方面的得分相对较高,超过 70 分,这表明部分养老服务在实际提供过程中能够满足老人的基本需求;但收费合理性方面的得分较低,仅为 68.02 分,反映出养老服务收费存在不透明、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更为严峻的是,养老骗局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礁石,威胁着老人们的养老安全。高达九成以上(92.32%)的消费者遭遇过不同形式的养老骗局,无资质诊疗和亲情营销成为最为常见的手段。在居家养老消费中,个人信息泄露、过度营销等问题较为突出。高达 85.42% 的消费者遇到过消费问题,其中,商家获取过多个人信息以及借机推销其他产品的现象最为普遍,分别占比 59.52% 和 55.54%;售后服务跟不上、价格不透明、服务过程不规范等问题也频繁出现,给老人的居家养老生活带来诸多困扰。而在机构养老消费中,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超九成(95.47%)的消费者曾遇到消费问题,摔倒等人身安全问题首当其冲,占比 59.98%;卫生或防疫安全问题、随意增加或调整费用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占比分别为 45.15% 和 32.62%。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敲响了警钟。在维权方面,当遇到养老服务消费问题时,大多数消费者(93.63%)会选择积极维权。其中,向当地消协等组织投诉、寻求调解成为消费者的首要选择,占比 72.86%;向预订服务的平台投诉以及向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也是常见的维权途径,占比分别为 55.78% 和 61.82%;然而,仍有 6.37% 的消费者因怕麻烦而放弃维权,这反映出消费者维权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维权渠道的便利性和有效性也有待提高。消费者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寄予厚望,他们强烈呼吁提供针对老年人的维权帮扶,占比高达 45.80%;同时,希望针对老年人不同需求,开发个性化健康服务项目,占比 42.65%;加强行业监管,建立健全考评体系,占比 42.40%。这些诉求,为养老服务行业的改进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对居民养老的现状与挑战,各方应如何携手共进,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之路呢?政府无疑扮演着关键的引领者角色。政府与监管部门应秉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类养老机构的设立标准,确保其具备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基础条件;规范服务质量要求,让老人们能够享受到安全、有效、贴心的服务;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全方位监管,包括质量安全、从业人员资质、资金安全以及收费体系等方面。通过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对养老机构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消费者提供选择的依据;制定清晰合理的养老服务收费标准,增强收费的透明度,定期公布检查结果,让养老服务在阳光下运行。此外,政府还应大力支持智能养老设备的研发与应用,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养老服务注入新的活力与效率,实现养老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升级。
养老服务提供商作为养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应将提升服务质量和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作为核心使命。在人员培训方面,不仅要注重基础护理知识的传授,更要强化心理关怀和精神慰藉能力的培养,打造一支具备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的服务团队。同时,不断升级养老设施,从硬件上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确保每位老人都能在温馨的氛围中享受服务。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服务模式,打破传统养老模式的局限,将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有机结合,根据不同老年人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实现养老服务的全方位覆盖。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财务透明、资金安全;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此外,要高度重视用户及其家属的反馈意见,定期收集、分析反馈信息,将其作为服务改进的重要依据,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增强用户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老年人及其家庭在养老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老年人自身及其家庭成员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选择养老服务时,仔细研读养老服务合同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陷入合同陷阱;关注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和信誉,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其口碑和实际运营情况,谨慎做出选择;在遇到权益受损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积极主动地参与养老服务的监督过程,发现问题及时通过合理渠道反映,促使养老服务机构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实际情况,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方式和机构,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同时,密切关注政府出台的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和举措,充分利用政策带来的便利和优惠,减轻养老负担。
展望未来,居民养老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政府、养老服务提供商、老年人及其家庭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构建一个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晚年享受到应有的关爱、尊重和照顾,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养老服务的硬件设施建设,更要注重人文关怀的融入;不仅要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让养老不再成为社会难题,而是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养老之路将洒满温暖的阳光,老年人的笑容将成为社会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