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2025跨年演讲:探寻经济新征程与未来机遇

在 2024 年的岁末,吴晓波迎来了他的第十场跨年演讲。他开场便感慨道,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场,因为这会是他的最后一场年终秀,但未来他依然会坚守在写作、调研企业、录制音频、授课等领域,秉持讲真话的原则,继续陪伴大家。

回顾 2024:在困境中奋进的创业百态


2024 年对许多人而言充满艰辛。吴晓波提到了一位叫赵德力的创业者,他来自湖南常德,早年在东莞打拼,历经工人、保安、饭馆老板等角色后,在淘宝卖无人机获得成功。然而,他并不满足,在近四十岁时,毅然投身低空载人飞机的制造领域,创办了汇天。创业初期异常艰难,资金耗尽,连房子都抵押出去,团队也从 26 人锐减到只剩一位执着的工程师。飞行器多次试飞失败,他还面临着债务追讨和朋友的疏离。但他从未放弃,今年 11 月,他在珠海航展推出陆空一体式飞行汽车,大放异彩,成为行业先锋。他的经历诠释了 “创业是一种病,唯有甘于平庸可以治愈” 这句话,激励着人们在创业道路上即便艰难也要全力以赴。


但并非所有创业者都如此幸运。频道后台曾收到 “Harry 刚刚” 的留言,作为多年付费会员的他,因资金紧张难以续费,其小团队也陷入客户订单稀缺的困境。还有 “谭大侠”,曾经融资成功意气风发,如今却因投资人股东的起诉而焦虑不堪。这些故事都反映出 2024 年创业环境的严峻。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我们正处于新周期的起点,这包含三个重要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周期,2024 年对企业经营者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9 月 24 日之后,财政、货币、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政策的变化正深刻影响着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向;二是地缘政治周期,特朗普即将再次担任美国总统,其政策将给全球经济和中美关系带来极大不确定性;三是技术变革周期,自 Open AI 推出 ChatGPT 后,人工智能技术在软硬件方面的迭代速度极快,以周为单位不断推进。这三个周期相互叠加,使未来充满变数,也构成了本次年终秀的时代背景。


在 2024 年,企业界聚焦于 “信心” 与 “陌生感” 这两个关键词。信心对经济活动至关重要,有信心才会有投资和消费,反之则会导致企业和个人的保守与彷徨。而陌生感也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一位资深企业家表示,尽管自身经验丰富、企业具备实力,但面对未知的未来,却不知如何前行。这种 “解离” 现象在过去几年较为常见,但从积极的角度看,陌生感也是促使人们走出舒适区、迎接挑战的契机。正如尼采所说,我们要学会在自身克服这个时代。克服陌生感成为重建信心的关键前提,也是本次演讲上半场的核心主题。

克服陌生感的策略:应对时代挑战的行动指南

坚信国运,洞察周期


吴晓波回顾了中美在 1820 年至 2020 年全球经济占比的变化曲线,中国在农耕文明末期曾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后来占比大幅下滑,而在过去四十多年实现了惊人的崛起。如今,我们正处于康波周期的第三阶段,其特点包括产业加速整合、消费呈现 K 型分化、科技寻求突破以及宏观经济中低速增长。与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不同,这一阶段企业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并不意味着企业无所作为。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腾飞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和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机遇。我们要坚定地相信国运,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尽管当前经济进入中低速发展阶段,但我们不应被宏观经济数据过度干扰。例如比音勒芬的创始人谢秉政,在创业 20 周年之际,提出要在十年内实现营收增长十倍的目标,他坚信无论经济形势如何,企业都要努力发展,这种企业家精神值得称赞。所以,克服陌生感的首要方法就是相信国运、了解周期,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

回归专业,专注自身


吴晓波分享了一位国际时尚杂志总编辑的故事,她曾在时尚秀场的座位变化中感受到行业的变迁,但她明白,只要坚守专业,即便坐在第二排,也依然有自身的价值。在餐饮行业,海底捞的张勇和新荣记的张勇都是 1994 年创业,海底捞在 30 年间开了 1343 家店并在香港上市,市值达 948 亿港元;新荣记虽只开了 18 家店,但有 9 家获得米其林星级评价,成为国内米其林星级餐厅最多的餐饮企业之一。这说明在每个行业,只要专注专业、坚持特色,都能取得成功。

吴晓波自身也是如此,从 1996 年开始写作,28 年间出版 24 本书,同时坚持做音频节目《每天听见吴晓波》,用最质朴的方式记录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始终坚守记者的职责,探寻事实真相并分享给大众。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要回归专业,审视自身优势,不被外界的浮躁所干扰,坚定地过好每一天。

善用新工具,培育新能力


在当今时代,能否率先利用新工具成为代际淘汰的关键因素。吴晓波以自己母亲老家的拖拉机手宋老哥为例,宋老哥虽已年迈,但购买了农机自驾仪和农业无人机,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高效化,跟上了时代步伐。在企业界,李可通过使用飞书多维表格,将原本繁琐的饲料品管数据处理时间大幅缩短;鲁靖借助飞书整合钢铁企业生产线计划,效率提升 11 倍。这些案例表明,新工具背后蕴含着新的方法论,企业和个人应积极关注并尝试使用新工具,从而培育新能力,更好地应对时代变化,坚定地过好每一天。

摒弃对标,勇于创新


过去,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利用后发优势,参照领跑企业的经验发展,但也容易陷入后发劣势,缺乏试错和原创能力。如今,一些企业已经突破传统,如海尔在 40 年的发展历程中进行了 6 次战略升级,创造了 “人单合一” 商业模式、全球首个场景品牌三翼鸟以及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还收购了多个国际品牌,在全球市场取得显著成就。


比音勒芬在服饰行业困境中积极创新,2024 年上半年业绩逆势增长 13%,通过品牌焕新、品类拓展和收购国际品牌等举措,成功进入重奢领域。安踏同样走出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在品牌发展的同时,收购斐乐等国际品牌和亚玛芬体育,推行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战略,成为中国运动鞋服行业的佼佼者,并通过打造 “超级安踏” 进行自我革命,提升产品性价比,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没有明确领跑者的情况下,要勇于创新,突破传统思维,努力过好每一天。

信任年轻,接纳反叛


吴晓波作为 “1688 超级工厂” 的推广大使,了解到在 1688 平台上注册的 60 万家实体企业中,有 1 万多家 “1688 超级工厂”,其管理者以 80 后、90 后、00 后为主,占比达 73%。这些年轻一代正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项国伟是一位厂二代,他在接手家族企业后,力排众议引进智能化软包装印刷生产线,实现了订单、打样费和交货时间的优化,企业业绩在 1688 超级工厂平台上增长 300 倍。他的经历体现了年轻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勇气,也反映出企业传承过程中的磨合与成长。我们要相信年轻一代的力量,接纳他们的反叛精神,因为这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促使我们坚定地过好每一天。


中国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 “56789” 到 “66999”,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已成为经济的核心支撑。企业家们在追求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他们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更需要社会的尊重。正如张謇所言,企业家要积极做事,为社会创造价值。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乐观和坚定,持续努力,相信付出必有回报。

全球化浪潮:中国企业出海的新时代征程


在当今世界,“生而全球” 和人工智能革命成为中国创业者面临的两大重要机遇。吴晓波通过在东南亚的观察发现,当地街头汇聚了来自各国的品牌,如小米、vivo、名创优品等,这充分体现了全球市场的融合趋势。


从2004年到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 20 年间增长了 35 倍,2013 年到 2024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 81%。截至 2023 年底,A 股 上市公司的海外建厂数量相比五年前翻了一番,其中中国企业出海建厂最多的国家是美国。

在家电领域,中国的海尔、海信、美的、TCL 等企业早已完成全球化布局。海尔在海外拥有 60 家工厂,海外营收占比达 53%;海信在海外有 18 个生产基地,42.5% 的营收来自海外;美的有 22 个海外生产基地,海外营收占总营收的 41.92%;TCL 有 12 个海外生产基地,46% 的营收源于海外。这些企业从曾经的制造业底端逐步崛起,成为全球重要的跨国公司。


如今的 “新三样”—— 新能源汽车、光伏、动力电池也在加速出海。截至今年年底,有 106 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海外建厂,规划年产能达 182 万辆;40 家光伏企业在海外布局,四分之一的产能转移到海外;中国动力电池产量占全球 80% 以上,其中 20 家企业在海外建厂,国内产量为 650 吉瓦时,海外规划产能达 360 吉瓦时。


回顾历史,中国制造业经历了四次外溢。第一次是在 1990 年代中期,零部件企业率先出海;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大量商品开始出口,出现第二次外溢;2010 年代中期,跨境电商兴起,企业创建品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产品;当下则是第四次全球化外溢,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工厂,进行大规模的产能、技术、人才和资本转移,这是工业革命以来规模最大的制造业迁徙。


与日本当年的企业出海相比,中国企业出海有其独特之处。日本企业当时主要投资欧美国家,以大型企业和财团为主,产品集中在制成品领域,且未参与基础设施投资,主要输出工厂管理模式。而中国企业出海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不仅有制成品工厂,还有大量工业中间件企业参与,积极建设工业园区,并输出新的商业模式。


中国企业出海呈现出以下五个新特征:


  1. 产能与市场协同开发:以科达为例,这家佛山企业在非洲建设了 18 条瓷砖生产线,从 2016 年至今,雇佣当地 1 万多名工人,瓷砖产量达 1.5 亿平方米。中国企业出海的目的地广泛,包括非洲、东南亚、墨西哥、中东、中北亚等,针对不同地区的产业和消费特点,实现了产能的梯级转移和市场的深度开发。金牌家居的出海历程也颇具代表性。十年前首次出海进入美国市场,后因美国的反倾销政策,先后在泰国、马来西亚建设工厂,并于今年 11 月在美国达拉斯建设卫星工厂。为应对海外运营的挑战,企业将中国的人才和工厂模式平移到美国,充分展示了中国供应链和制造能力的优势,也为全球家居消费升级提供了动力。
2. 工业园区整体打造:中国企业在全球各地建设工业园区,已建成约 120 家中大型产业园区。例如华立早在 2005 年就在泰国建设了工业园区,2015 年又在墨西哥建设产业园,带动了当地大量就业和工业产值增长。在柬埔寨,由中国帮助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两侧,近年来涌现出近 10 个中资园区,这些园区配套设施完善,涵盖码头、发电站、污水处理厂等多种设施,形成了独特的开发区模式,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特色。
3. 供应链联动发展: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带动了供应链的整体联动,100 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的同时,86 家零部件工厂也在海外建厂。高盛报告显示,中国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成本低、速度快,这得益于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建发作为重要的供应链服务商,在全球拥有 50 多个公司和办事处,与 170 多个国家建立业务关系,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海外发展。
4. 政企协同合作共赢:在绍兴柯桥,当地企业家到埃及开展纺织产业相关业务,从种棉花到成衣制作全产业链布局,这也使得绍兴的纺织设备、印染技术等产业环节与海外业务紧密相连,避免了产业空心化。同时,政府也积极参与其中,像苏州政府在新加坡设立办公空间,为当地出海企业提供共享办公、政策对接和客商对接等服务,助力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建设。这种政企携手的模式,让企业在海外发展有了坚实的后盾,增强了企业的出海信心与竞争力。

  1. 制造与商业模式创新全球化:截至 2024 年底,中国物流公司在海外建成 2500 个海外仓,面积达 3000 万平方米,极大地提升了物流效率,改变了全球物流格局。名创优品更是在全球零售市场取得显著成绩,从 2013 年在广州开设第一家店,到如今在国内拥有 4250 家店,海外布局 2900 家店,遍布 112 个国家和地区。它充分利用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优势,与 1400 个供应链企业合作,并引入众多国际 IP 进行衍生产品开发,每年推出 1 万个 SKU。未来,名创优品还计划带领 100 个中国 IP 走向世界,为中国品牌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中国企业出海虽然面临诸多挑战,如产业空心化风险、国际化管理人才短缺、适应不同国家政策法规和文化差异等,但这也是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我们应积极应对,理性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全球化发展。

预见 2025:新周期下的经济发展趋势与机遇


2025 年处于新经济发展周期、地缘政治周期和技术变革周期的叠加阶段,诸多行业都面临着不确定性。吴晓波认为,此时应回归产业现场,探寻新周期的发展引擎。在过去一年,他走访了 60 家企业,其中大部分为制造业,同时也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领域,并对企业出海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还实地考察了智能化煤矿,这些经历让他对经济发展仍充满信心。

政策宽松助力内需增长


2024 年外贸形势先扬后抑,2025 年受地缘政治影响,外贸不确定性增加,因此经济增长重点将更多地放在内需上。2024 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表明新经济周期的到来,尤其是 “9.24” 新政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中国居民储蓄在过去 14 年(2010 - 2024 年)年均复合增长 11.2%,储蓄率高达 43.4%,居民银行储蓄达 145 万亿元,人均存款 10 万元。2025 年若能释放部分储蓄,内需消费潜力巨大。关键在于增强消费者信心,提高居民收入预期。为此,吴晓波邀请经济学者推荐 2025 年的优质资产,排名依次为 A 股 ETF、黄金、高息股、港股、保险、核心城市房地产、国债、存款、理财信托,资本市场的前三项资产备受关注,同时半数学者认为核心城市房地产仍有配置价值。此外,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体系、义务教育体系、低收入家庭援助体系等民生保障领域,将有力促进居民消费。

职业更新升级迫在眉睫


当前社会普遍关注就业问题,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商业模式不断催生新岗位。例如直播行业,自 2019 年兴起以来发展迅速,如今主播账号超 1.8 亿个,职业主播达 1508 万人,同时带动了视频创推、货物管理、平台运营等一系列新职业,创造了超 1 亿个就业机会。网络游戏行业在 2024 年产值达 3200 亿,与家居行业规模相当,用户达 6.7 亿,岗位缺口 160 万,也涌现出游戏测试、开发、赛事运营等众多新兴职业。


在制造业方面,以格力为例,从 2014 年到 2024 年,技术人员从 6549 人增加到 15542 人,增长了近 3 倍,而用工总数基本保持稳定,体现了制造业人才结构向技术型转变的趋势。据工信部报告,2025 年中国制造业新型人才缺口达 3000 万人,而当年大学毕业生预计 1222 万人,创历史新高。然而,中国职业技校虽数量不少,但能满足新型技能需求的专业较少,本科职业学校占比也较低。因此,改造职业教育体系,培育适应新产业需求的新型职业教育,形成产业与教育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将成为 2025 年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AI 原住民初代崛起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尤瓦尔・赫拉利提出了 “硅幕” 的概念,警示人类可能面临的数字分裂风险。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成为 “公元后” 的参与者。


目前,虽然人形机器人尚未大规模登上舞台,但技术迭代速度极快。《MIT 的科技评论》所定义的 “AI 原住民” 为 00 后或 Z 世代,但吴晓波认为,真正的 AI 原住民是率先使用 AI 工具的人群。在义乌,这个拥有庞大小商品市场的地方,已有 1.2 万商人使用 AI 产品。例如 Chinagoods 平台,为商户提供了 AI 翻译官、AI 数字人等功能,使铺货效率大幅提高,客商和在线贸易量也显著增加。


联想发布的全球首台 AI PC 也为人们开启了新的智能体验。它具备 AI 生成 PPT、个人知识问答等功能,其背后的 “联想小天” 智能体将成为未来信息交互的重要入口,并有望实现跨平台连接。联想在电脑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 1984 年创业至今,不断创新,如今其营收大部分来自海外,生产也主要在中国完成。2025 年,随着 AI 设备的普及,将有更多人成为 AI 原住民,享受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行业模型元年开启


中国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工业 4.0 时代全球最活跃的智能化试验场。然而,在人工智能应用于制造业的领域,美国在通用大模型方面占据优势。自 2022 年 11 月 OpenAI 发布 ChatGPT3.5 后,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中国虽在 4 个月后推出文心一言等通用大模型,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需要探索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李彦宏曾指出,中国不需要过多的通用大模型,而应聚焦于开发大量的 AI 原生应用。在 2024 年,我们看到了行业大模型的蓬勃发展,如法律、汽车、气象、外贸等众多领域都出现了相应的行业大模型,且 70% 以上由行业内企业开发。这些行业大模型有望成为中国在产业层面与美国竞争的关键优势,它们扎根于细分产业,能够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


此外,行业大模型的应用还将重塑企业组织形态。传统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架构中,中层管理层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作用可能会因人工智能的应用而减弱,决策层借助 AI 能够更快地获取信息、做出决策,企业组织形态可能逐渐演变为类似 “手工公章” 的结构。2025 年将是中国行业大模型发展的关键元年,它将深刻重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基础设施。

零碳经济成为竞争焦点


在全球环保趋势下,零碳经济日益重要。2024 年,吴晓波见证了许多零碳实践,如全球首个零碳码头天津港、全球第一家零碳餐厅麦当劳北京首钢园区店,以及零碳笔记本电脑、耳机、瓷砖等产品的出现。在陶瓷行业,通过使用氨能这一清洁能源,实现了瓷砖生产的零碳化。


从 2023 年德国《供应链尽职调查法案》生效,到 2024 年欧盟《新电池法案》颁布,都表明了国际社会对碳排放的高度关注。自 2027 年起,中国出口到欧盟的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需携带 “碳身份证”,这将影响中国企业的全球贸易。因此,2025 年中国先进企业应将碳中和、碳足迹管理纳入战略规划,以应对未来全球贸易竞争中的新挑战。

创造需求与能力整合并重


德鲁克曾说企业的核心目的是创造客户。在商业世界中,引领消费者需求的企业往往更具竞争力。例如金牌家居的一平方米健身房,满足了人们在家健身的需求;岩板的出现,以其高硬度、低价格和丰富颜色选择,取代了部分大理石面板的市场;集成灶有效解决了厨房油烟和噪音问题。


在佛山的皇派门窗企业,专注于门窗研发,其产品采用 8 重隔音技术,能有效隔绝 35 分贝以上的室外噪音,拥有 260 项科技专利。这些创新产品激发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表明企业创造需求的重要性。

同时,能力整合也是关键。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年度 1000 万辆,占全球新能源车乘用车市场份额的 70%,这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传统燃油车大企业面临转型压力。极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兴力量,融合了传统车企的制造优势和互联网思维,其浩瀚架构为汽车设计提供了强大的底层能力。通过整合极氪和领克的业务单元,企业期望在未来两年打造年产销百万级的全球领先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实现规模化协同效应,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这展示了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中,企业能力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借鉴。

设计先行引领 “三家融合”


2024 年国家发行 3000 亿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汽车和家电行业的 “以旧换新”,有力带动了四季度消费回暖,不少家电企业因此业绩大幅增长。预计 2025 年 “以旧换新” 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规模可能增至 5000 亿。


在此背景下,家装设计师将成为新消费的重要引领者。红星美凯龙的调查显示,超 74% 的家电、家居消费者会考虑聘请家装设计师。红星美凯龙已在 41 个城市的 46 个商场建立 M + 高端家装设计中心,入驻 5000 位设计师。这些设计师将成为消费者了解新家居体验、功能和解决方案的关键窗口,他们将推动智能化、零碳化、适老化等理念和技术进入家庭,为消费者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小城文旅焕发生机


2024 年,江苏成为全国最爱跑步的省份,举办了 35 场马拉松,全国马拉松赛事达 414 场,参跑人次近 1000 万。以厦门马拉松为例,其 “1:16” 的投入产出比显示出马拉松赛事对城市经济的强大拉动作用。


在文化娱乐方面,上海表现突出,是全国最爱听歌和看剧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亚洲大厦等场所成为文化创新的热点,一栋楼内集中了 19 个小剧场、15 个演艺公司,每年举办 2000 场音乐剧、话剧、舞蹈剧等演出,小剧场的兴起为传统商业空间带来新活力,也成为文化繁荣的创新模式。


此外,一些原本不知名的小城如天水、布尔津、榕江县等也通过文旅创新吸引了众多游客。2025 年,在扩大内需的政策推动下,这些小城有望继续挖掘自身特色,实现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人们提供更多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让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浪费” 在此时成为一种生产力,鼓励人们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美好的事物中。


吴晓波的这场跨年演讲,为我们全面梳理了过去一年的经济现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思考和行动的方向,激励着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努力实现自身的发展与突破。
关注“晓依AI教程学习会”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
作者:
链接:http://www.mecity.com.cn/wuxiaoboyanjiang/
来源:AI工具与AI软件教程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